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有点像犯罪心理小说,又有着侦探小说的某种特质。它讲述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之后,内心的矛盾的痛苦挣扎,最终获得了救赎。
分析全书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要看当时的俄国社会。从社会和政治立场上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斯拉夫派”,在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帝如何可能”。个人也好,社会也好,是不能缺少对某种绝对价值的信仰的,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俄国人来说,这样的信仰只能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来获得。倒不是说上帝直接提供了这种价值,而是说它代表了这样的价值。一般来说,人都是通过对某种超越个人眼前利害的更高的东西的信仰,来表现他对绝对价值的信仰的,上帝不过是一个代名词,而当时从西欧传播过来大量思想理论,我概括为“无神论”(有些不准确)。导致当时年轻人产生了内心的矛盾,就是信仰与破坏信仰,而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别问题所困扰的人,在他的具体发展下,成为了罪与罚的冲突。
全书的主线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而切入点在于他在酒馆听到的大学生与军官的谈话,大学生提出一个概念如果杀了人而对很多人有好处那就可以杀,举的例子恰好是主人公要杀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军官说那不可以,不能杀人时天理。这就出现了第一个矛盾个人意志与天理的冲突。这冲突就发生在主人公的心里。接下很扣人心弦的就是他杀老太婆及她妹妹的一段,那描写的功力可见一斑,曾经有人说,老太婆妹妹的表情的描写,如果不是杀过人不可能写的那么细腻,表情的描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一大特色一次来体现人物心理和形象。接下来人物纷纷登场各种故事分分开始,这就到了主人公第一个心理阶段:矛盾、恐慌。
在马尔梅拉杜夫被马车轧死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送他回家,当他看到一家人的生活惨状之后,他把剩下的钱都留给了他们,主人公有缓过来了,他想自己还没有丧失最好人的品质,还在好好的活着,第二个阶段:振作。罪与罚的问题在这部分中得到了探讨。情节不断发展,很多情节不再表述,重点是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下一部分重要的情节,就是探长波尔菲里,警员扎苗托夫、拉斯科尔尼科夫,以及他的好朋友拉祖米辛四个人之间对犯罪的“究极”探讨。围绕主人公的一篇论文《论犯罪》,差点让拉斯科尔尼科夫说出实情,但作者放他一马,让他突然离开了。这四个人的讨论貌似散漫,很乱。但作者的不断的收,如果仔细看就能看出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又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手法,大量的对话来推进情节,不使人物心理变得抽象。回家时有人认出它是凶手,又把他吓的魂飞魄散,第三个阶段:恐惧。
重点就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娅坦白的那段,索尼娅承受着痛苦但又坚持着信仰,让主人公终于了解到,他实际上杀死了自己,个人与原则的大碰撞,最后他去自首,自己又找到了信仰,在痛苦中完成了救赎。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生命就毫无价值。人之间无法亲密接触,这是19世纪大事件,也是现在中国所面对的问题,这部著作远远超出了情节本身,而是一个伟大的哲学问题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也给人们提出了范本,坚信信仰就是我所得到的。
附:本书很多其他情节没有表述,以后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