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驴记》原名《变形记》,系公元2世纪古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所作,迄今仍是西方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青年鲁巧去希腊旅行,途径巫术之乡塞萨利,借宿在一放高利贷的富商家中,并与其女仆福娣黛结为情侣。后受好奇心驱使,窥见其女主人潘菲乐施展魔法,涂上魔膏,变成一只猫头鹰后,便央求福娣黛也为其偷些药膏。哪知情人拿错药膏,给鲁巧涂抹全身后,非但没有变成飞鸟,却变成了一头毛驴。从此以后,便开始了受难经历,相继服役于强盗、隶农、街头骗子、磨坊主、种菜人、兵痞以及贵族厨奴。最后他因羞耻心发现,逃离一出与一恶妇公开发生关系的丑剧,因而受到埃及女神爱希丝的眷顾,使其啃啮玫瑰花冠后,重新变回人形。鲁巧为神迹所感,最终虔诚皈依教门。
作家借一双驴眼,览尽了当时城市、乡村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阴暗;借一张驴口,揭发恶行,抨击时弊, 嘲弄神灵。小说不但介绍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宗教仪式,而且还将神话、传奇、言情、说教熔于一炉,读起来甚是吸引人。具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这部小说中,阿普列乌斯还独一无二地提到了笑神里索,并描写了全城人庆祝其仪式的盛大场面,几乎可以说是后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公选“丑人王”的滥觞。书中的宗教结尾可见当时异域文化的彼此影响、互相交融,另一方面也可看到与《西游记》最后的宗教归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下是一些细节上的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可以从中对作家的高妙之处领略一二。
第一、我们很是惊奇于作家在卷二的第八、第九节发表的对女人头发的高论:“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女人为了显示其姿色,皆要脱掉外衣,将她们的身体裸露在外,意在表现她们的肉体美,这是因为她们更喜欢凭借自己红润的皮肤来取悦于人,而不是借助于一件服装的鲜艳色彩。说真的,假使一个女人的头上没有毛发,——当然,仅仅提到这句话无异是亵渎神明,但愿永远不要发生此等不光彩的事——就算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哪怕她是天女下凡,不管是生自大海泡沫之中、长在万顷波涛里的美人还是由美惠三女神陪伴着、身边跟一群小爱神的维纳斯,若是她秃头秃脑地露面,恐怕就连其丈夫赫淮斯托斯也会怏怏不乐的。
“头发本身有可爱的光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使人赏心悦目,可相反的是,有人却偏要华丽地改变其本色,要么在原先像金子一般耀眼的头发上,涂上淡黄色的蜂蜡,要么舍弃天然的乌黑色,仿效鸽子颈项上那种浅蓝色的反光,这又如何解释呢?
“此外,还要别出心裁地使用一把细齿梳子,将抹上阿拉伯油膏的光亮头发梳理整齐,再在脑后盘成一个好看的发髻:这种打扮在情人眼中,难道不像一面能雅致地映照其形象的镜子吗?
“一头浓密的头发,究竟为什么要编成辫子盘在头上,或是带着长长的波浪卷儿披散在肩头呢?
“总而言之,一种漂亮的发型确实富有魅力,一个女人尽管可以炫耀金首饰、宝石、奇装异服以及她所认为的一切艳丽,但如果她不注重修饰自己的头发,那她就不可能享有红颜的美名。”
难怪刘德华曾经说,我的梦中情人,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原来带有“头发情结”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我的情人就如孟庭苇的《往事》当中的那个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长大后的她“头发浓密,从脑后俏丽地披颈而下,柔软鬈曲地搭在衣领上,继而在末端收拢,梢上打着一个蝴蝶结。”当然,在情人眼中,即使没有梳理头发,任其自然,乱纷纷的,也会“独具一种风韵”。
第二、对鲁巧有人变驴的描写也是一大奇笔:“我跃跃欲试,准备腾空而起,故时而动动这个手臂,时而动动那个手臂,自以为即将会变成一只飞鸟。然而,我身上没有一个地方生出羽毛或翎翅来;相反,我的汗毛倒搞成了鬃毛那么粗,柔软的皮肤变得硬如皮革,掌上的指缝均消失不见,指头则一一聚拢,形成一个光秃秃的蹄子,同时在脊椎骨末端冒出一条粗尾巴来。同样我也改头换面了:面孔拉得很长,嘴巴加宽裂大,鼻孔变得开阔嘴唇耷拉下来,耳朵长得异乎寻常,上面还生出一片硬毛。”比之后世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为大甲虫的笼统描写,这段关于身体部位的精细刻画既见其滑稽,更见其恐怖。诸位可伸出手掌凝神端详,假如看着你那漏财的指缝倏然不见,五指渐渐缩短,继而合拢成一个蹄状物,将会是什么感受?
还有由驴变为人的那段描写更是镜头感十足:“先是粗毛一下子不见了,继而厚皮变薄,大肚子回复原状,指头从蹄掌上冒出来,胳膊不再是腿,而是恢复了上肢的功能;长脖子缩短,头和脸又变圆,大耳朵变得像原先一样小,类似鹅卵石的牙齿又回到人体的尺寸,尤其是那条一直折磨着我的尾巴,嘿嘿,再也不存在啦!”驴的形状渐渐消失,人的形状渐渐凸显,尤其是最后一个尾巴的描写,放到好莱坞电影特效组的话一定是个特别好的表现题材,因为最后它展示给观众的一定是一个人的光洁的屁股,而避免了正面拍摄的尴尬。(当然如果你看了美剧《斯巴达克斯》的话,或许你会换一个拍摄角度,那也未尝不可。)
第三、语言风格方面,原作是拉丁文,韵白相间,雅俗共赏,叙述上诙谐生动,富于机智与夸张,无愧开一代文风。这里仅摘取一个排比句,当然这得归功于译者刘黎亭先生。在小说穿插的神话故事《卜茜凯和丘比特》中,写到卜茜凯因好奇心,加之受了两位姐姐的挑唆而违背丈夫丘比特的警告,偷窥了丈夫的容颜后被丈夫遗弃,在河岸上遇到潘神,潘神安慰她的一段话中有这么一句:“从你心神不安的举动中,从你踌躇不定的步态中,从你苍白无力的面色中,从你接连不断的叹息中,尤其是从你焦急万分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正在为一种绝望的爱情经受着折磨。”短短一句话,细细琢磨,可以给我们在描写“绝望”方面诸多启示。
当然还有一些古代的地理、历史、风俗常识,也可使那些对其孜孜以求的感兴趣之人欣赏不已。比如,按照古罗马历法,每年三、五、七、十月的第十五日和其余月份的第十三日,被称为望日,其时月亮变圆,人们要举行宗教庆典,拿一只白羊向主神宙斯献祭。“天意如此明白,迷雾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