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镜鉴》此书之后,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何谓心静,心静对于特殊岗位的人而言便是抱有平常心态,不因财物而心动,不因美色而分神,不因利益而不择手段。让躁动的心冷静下来,为国家、为人民、为单位掌好权、谋好利、造好福。佛家常言的“无欲则刚”也就是这个道理。
身为财务人员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能做一名优秀的员工, 《镜鉴》告诉我,首先就要让自己心静下来,对于以权谋私的品质低劣行为要坚决抛除。其次就是要找到自己的镜子,以谁为镜,以什么为镜?同样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个人的镜子有很多面,有的镜子照出的是完美的你,有的照的是丑陋的你,有的照的是真实的你。那么该选择哪一面还是全都要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正是这种看法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每个人都有欲望,只是多少的区别。有人心如止水,淡泊明志,是以杨震拒金,以清廉为荣;林则徐不治家产,以俭朴为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仍是屈尊于茅屋。有的人以他们为镜,虽会照的自己丑陋不堪,却明确了自己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使之奋勇追赶。但有的人也以他们为镜却感觉追赶前人无望,便自暴自弃,就达不到好的作用。有人贪图享受,私欲膨胀,是以成克杰、胡长清之类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有的人以他们为镜,势必将把自己照的光彩动人,完美无比,但是在思想上也同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无形中对自己的评价就上升了一个档次。有的人也以他们为镜,却是要引他们为戒,常思贪欲给党、给单位、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就又是一个效果。所以说要想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必须在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通过警示教育,做到廉洁自律,警钟长鸣。同是一面镜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着看,反着看,完全是两个极端。
如何去正确的对待一面镜子,这也就成了我们首要的问题,我认为就是要把握好一点“知廉耻”。《镜鉴》中那些犯案的人员心存侥幸,无视党纪国法,铤而走险,却在深陷牢狱之后痛哭流涕,动辄撰写万言书,向组织向单位向家人忏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非到以无可挽回的局面才明白现在的“羞耻”,那么当时为何不去“廉洁”呢?西方相传人类意识的觉醒,来源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此洞晓廉耻,而我国古代早将“廉耻”视为首义。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康有为曾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做人要从知耻做起,知道哪种做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哪种做法的错误的、可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好如何去运用自己的镜子。是从镜子中受到启发,奋勇前进。还是从镜子中学习贪念,引向深渊,完全在于你的廉耻之心。
以上是自己学习《镜鉴》后的肤浅体会,我认为廉政建设这根弦,必须牢牢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如何去绷紧这根弦,就是要找到合适的镜子,而且要用有廉耻心的目光去看待它,那么它就会告诉一个真实的你,和你要努力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河,船上的水手就是我们自己。“慎”与“不慎”,往往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是翻船落水还是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