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是一个很聪明很幽默的人,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可以把人性看的那么透彻。我们平时待人处事,如果能洞察别人的想法,那么久很容易做成事情,可现实往往与理想的不符合,所以我们总是胡乱猜疑别人的想法,让自己陷入愁苦之中,这也是很多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其实天下最毒的,是人心。书中的人物与现实的人物相差无几,基本描述了人心里面的本质想法和实际上的另外一种做法,想的与做的不统一,也就凸现了人性的丑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点自私的,都希望自己会过的更好,只是表现的多少而已。就连一向清高的阔小姐苏文纨在婚后也做着那种走私商品的小买卖,让人作呕,不过这种事情听别人说的时候大家都会拍案痛恨,可是自己做的时候却觉得理所当然,现实就是这样,像臭豆腐一样的闻着臭吃着香的事情,已经慢慢被人们接受,也只能说,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的欲望越来越膨胀,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也成了这个社会的潜规则,走后门,行贿的比比皆是,在这个人情到处都是的中国,人脉也许是第一生产力吧。。
“围城”到底是什么东西,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到,就比如说结婚是一个金丝鸟笼,笼子中的鸟儿想出来,笼子外的鸟儿像进去,久这样结了离,离了结,没有结局。当然围城并不是但只结婚这么狭隘的一点领域,不过围城的主线基本上是方鸿渐的恋爱结婚史。有句歌词是“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太容易来的,就不理睬”,这句话很能感动一片正在苦恋或者单恋的青春少年,正如城墙外的观望者,爱慕和好奇驱使他们不断的追求,不断地努力,在没有得到之前,即使已经伤痕累累,即使机会渺茫也是依然愿意坚持,因得不到而视城中之物为至宝,其实这样也好,人生也算有所追求。而书中的方鸿渐也是如此,苏文纨对他温柔体贴,他偏偏不要,认为她多给他洗一次手帕衣服,他就多了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而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是暗下情种。不知道这是不是男人所寻求一种恋爱的刺激的方式,总之如果人的感情和想法是那么好控制和理性的,现实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围城了。后来方鸿渐去三闾大学任教的时候,中间的种种和孙柔嘉的暧昧,其实都是那个看似天真可爱的小女生制造的巧合,可在她花尽心思嫁给方鸿渐之后,两个人却是争吵不断,真是令人费解,谈恋爱的一开始都是那么美好,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神秘的,对异性也是好奇的,都想努力去探求其中的秘密,只是时间一长,这种感觉就消失了,所以很多进入围城的少男少女们都选择了出城,然后再重新选择一座城。在这个自由恋爱的年代,早恋似乎已经成为过去的陈词滥调了,这也是现在网络和电视的媒体传播的结果,让很多小孩子早熟。个人认为早熟的果子不会甜,一个人如果很早就谈过恋爱,那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即使他在三十而立之年谈恋爱,可能恋爱的心理也就是八九岁的小孩,幼稚而可爱,但围城之内的东西太过诱人,不得不让人流连,所以人性的缺点也就这样被作者揭示出来,让人即使知道了这个道理也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这才是围城的真正魅力。
《围城》书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让人笑后还有点后怕,怕的是那复杂的人心,文中很多人物都很虚荣,男人互相讽刺挖苦以示自己的智慧,将不得已而为的事情说得为国为民,女人们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而冰释前嫌,这都是一些很小但是很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其实问题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把问题搞复杂了,任何事情只要加上了人的欲望枷锁,就会变得很复杂,让人很为难,你需要考虑很多人的需求,使得你做的事情违背你的初衷。读了这些让我们似乎觉得羞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有些事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大家都接受了这个肮脏的氛围,那么原来的肮脏也就是纯净的了。
书中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比如说拿到一串葡萄,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的一颗葡萄都是剩的里面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剩的里面最差的,而事实上却恰好相反,因为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这句话跟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却为之一动,心里稍起涟漪,我觉得我喜欢第二种人,但是却一般做第一种人,总是该得到的还没得到,该失去的早已失去,回忆总让人留恋,也许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如以前,我觉得还应该有一种坐看云起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葡萄,随手一拿,是哪颗就是哪颗,这种不计名利的大家风范,不知道要修的几时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