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积德、周济困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行为体现了人的崇高品德与存世价值。行善固然是好,人们希望行善多多,然而在众多慈善家们心中,“行善需有道”更是他们坚守的准则。
行善需有道,就要看是坚守什么道:
一,“赚多捐多”。
香港是中国经济很发达的城市,在那里的富豪们向来乐善好施,每当有重要的捐资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各个富豪捐款的数目也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消息,关于捐多捐少,各自富豪都有各自的打算,总的一条规律与道理就是“赚多捐多”,各自富豪会计算当年所得收入,并在收入当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捐资。有人会说,“赚多捐多”不是很应该吗?其实“赚多捐多”恰恰是一种智慧与道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体现了富豪们希望能够长久行善的愿望。
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古人云:天下善为先,论心不论钱。反映出行善的多少,并不仅仅取决于捐钱的数目多少,而在于行善者的心灵有多么大的善意。如果行善光论钱,那么穷人们就压根无法行善了。实际上,当国家遭遇危难,我们除了需要钱财机具救灾物资以外,更需要的是人力救援支持。如果没有人力支援,光有钱财是没有用的。比如在过去几年来,国家一些地方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自愿者就赶赴灾区施以援手,拯救了许多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行善未必出钱,也可以出力。此所谓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危难面前,大家团结一心,各自奉献各自的能力,才能够最有效的抵挡灾害、挽救生命。
三,“授人以渔,教人栽树”。
有个地方是国家级贫困县,连续多年经济发展停滞,老百姓收入不能提高,生活条件就得不到改善,每年这个地方就依靠微薄的一些国家财政援助艰难度日。直到前些年,国家开始重点开展落实当地扶贫工作,市领导带头抓管该县的交通、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县里引进外部投资兴建工厂,培训当地农民入厂工作。贫苦农民掌握了劳动技能以后,生产积极性大增,不仅能在当地工厂工作,也可以去城市谋生。培训了一个农民的生产技能,不仅让一个农民得意,更让这个农民的家庭得益,并且是农民带农民,乡里乡亲之间互相帮助,带动了整个县的经济腾飞与发展。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贫穷与落后才是灾害与危难的根源。遭遇危难仅仅要仰靠一两个企业一两个富豪救济的国家是可悲可怜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灾害与危难的根源着手,让知识与技能传递到每个公民手中,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获得丰富的学识与知识技能,这样众人有识,就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危难发生的几率。当遭遇危难,也是众人有力支持,不在单靠一两个富豪的单枪匹马。
行善需有道,此道当广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