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自日本动漫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很多年轻人靠它滋养长大。我记得在读初一的时候,蔡微微老师在上课时拉了点题外话,说她从小也喜欢看《哆啦A梦》。这样讲,《哆啦A梦》在中国还真是“活”得很久了。我的同学或是我周围的那些小孩,百分之八十多是喜欢看《哆啦A梦》的,而且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我认为《哆啦A梦》带来的是一种美好的憧憬,这种憧憬是建立在对现实不满的基础上的。大雄成绩不好,几乎每次都不及格,拿“鸭蛋”那是家常便饭,加上上课迟到私下开小差,于是老师“恨铁不成钢”,不是骂就是罚,大雄的妈妈更是对他“河东狮吼”大动粗。同学时常欺负他不和他玩甚至殴打他…没有哆来A梦的出现,他就是十足的“可怜虫”。我想能心平气和和他讲话疼爱他的就只有他那早已死去的奶奶了。
哆啦A梦是大家都喜欢的机器猫,因为它可以在它的百宝袋拿出让你意想不到又是你特别渴望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多帮助大雄度过了难关。我不喜欢看《哆啦A梦》,因为看不起大雄的懦弱和不思进取。
哆啦A梦的东西确实很诱惑人,有竹蜻蜓可以自由飞翔;有任意门可以想去哪就去哪,只开门的一瞬间;有时空穿梭机可以回过去去未来……我确实佩服作者想象力特丰富。但我从不对这些东西认可过。比如,学了物理之后知道里面那个可缩小可放大的手电筒是不能创造出来的;还有那些煮熟的东西,怎么可以还原成活的呢?那些东西,大多是被人的意识赋予之上,客观上是不能实现的。你也不用跟我说:“说不定将来可以制造呢?很多事情都是意想不到的。”
据说《哆啦A梦》的结局让很多对哆啦A梦狂爱的人不能接受而选择自杀了,不知道算不算是空穴来风呢?因为目前我还没看到相关报导(学校外的事对我来说有点密封)。
《哆啦A梦》的结局是:大雄是个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院疗养,至于哆啦A梦,是大雄幻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