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一独到阐释,为今天开展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开展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开展素质教育留下了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养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习惯?如何养成这些习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套系统的养成教育专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敬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爬行上班的小学校长”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人如果勇于实践自己的承诺,必然会受到尊敬。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和案例去阐述道理,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以贯之的最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作者把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毅力顽强和成功等养成教育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故事都有着深刻指向,即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人格与习惯紧密相关。如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11所小学的教育实验也表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促进他们人格结构的优化,使之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养成教育是一门科学,培养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在行为分析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养成教育常用的十五种方法,如突破法、榜样法、体验法、情绪疏导法、反复训练法、层次目标法、行为契约法、刺激控制法,等等。
在说明榜样法时,作者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心理学的理论阐释。心理学把“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称为“仿同作用”,青少年常常会模仿身边同龄朋友的言行举止。随后,作者提出了实施这一方法的原则:选择适合孩子的高度目标。
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一个系统内。因而,养成教育自然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作者认为,实施养成教育,各种教育途径必须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如果大家各往不同的方向努力,只会落得劳而无功的结果。
该书提出的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观点为我们搭就了走向主动学习的阶梯。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只注重方法的模仿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认识、了解、发展及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换言之,要用自己的风格来学习。